【撰文/陳育陞 旅讀中國】
台南搬家
臺灣四面環海,擁有豐饒的海洋資源,商港、漁港不計其數,海洋產業發展十分完整。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由南而北流經臺灣海域,形成漁場,吸引洄游魚類,常年在東部海域棲息,如鯖魚、鰹魚等,造福臺灣漁民。
購物車系統
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,地理網頁設計公司上是天然良港,又鄰近黑潮漁場,讓澳漁民幾乎日日滿載而歸,下午常可見港口旁的魚市喧囂叫賣,宜蘭不少海鮮餐廳老闆都在此挑選剛上岸最新鮮的漁獲,和船家喊價成交,也吸引不少觀光客加入行列。如此優勢的條件,讓南方澳自開港起即為臺灣東部漁業的重點港口,輝煌歲月將近百年。
crm系統
網路行銷
© 陳育陞

廖家兩兄弟,為海洋發聲

黑潮帶給臺灣豐富的漁產,每年 2、3 月期間,鯖魚洄游至蘇澳附近海域產卵,經由南方澳漁港捕撈上岸的鯖魚高達 9 成,南方澳因而有「鯖魚的故鄉」之稱。漁業捕撈幾乎全年無休,近年來成熟鯖魚的體型逐年縮減,讓人注意到過度捕撈鯖魚的危機,必須面對海洋生態保育的課題。

為了倡導保育鯖魚,投身海洋保育超過 10 年的南方澳兄弟檔廖大瑋及廖大慶,在 2017 年時找來了獨木舟教練陳嘉峰等 8 人,共組「勇渡黑潮」計畫,為鯖魚發聲,從南方澳漁港划獨木舟,渡過強勁的黑潮,走鯖魚洄游的路線,以接力的方式一路划至日本石垣島。

弟弟大瑋是小組中最年長的划手,在沒有划船經驗的情形下,經過近半年集訓成為能長時間划船的划手,哥哥大慶則是計畫背後的重要推手,此舉推升鯖魚保育的關注聲量,並推動漁業署立法,在鯖魚成長期的六月實施禁捕,但單靠政府立法還不足以全面保護鯖魚,海洋保育還是需要所有漁民、民眾的自我約束才能有效落實。



一間鐵工廠,保存南方澳記憶

走在漁港一旁的海產街中,可能很難發現這裡有一間文物館,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的門面樸實,裡頭蘊藏著將近 50 年的南方澳回憶。走進大門,碩大的船用引擎維修器具、推進器,牆上斑駁的粉筆字跡及桿上的舊衣物,擺設維持營業模樣,彷彿將時間凝結在鐵工廠歇業的那天。來到這裡一定要聆聽創辦人廖大慶的導覽故事,才不虛此行。

三剛鐵工廠成立於民國 51 年,當年南方澳漁業發展蓬勃興盛,漁港周邊也發展出完整的相關產業,其中不乏為漁民提供船隻保養修護的鐵工廠。「三剛」是廖家兄弟的父親當年與其他兩位好友共同創立,專修日本製的「燒頭式引擎」。廖大慶表示,當年南方澳的漁船幾乎都是使用燒頭引擎,每天凌晨 3、4 點,漁船發動內燃機時,發出「碰!咚、咚、咚」的聲音,漁船陸續在日出前出港,這個獨特的聲音在漁港內此起彼落,也是老一輩南方澳漁民的共同回憶。

民國 60 年過後,工業發展迅速,引擎技術改良,使用傳統燒頭式引擎的船隻愈來愈少,三剛的業務量逐年下降,終究在民國 93 年,服務完最後一艘傳統船隻後,畫下一個時代的句點。

工廠結束營業後,廖大慶不忍讓父親的心血隨歲月淹沒,他秉持守護文化記憶的理念,將南方澳最後一間鐵工廠保留下來,將原址改為文物館,開館十多年來,為許多來訪的遊客介紹漁港邊的歷史故事,也為南方澳平添許多人文溫度。


三剛鐵工廠文物館。© 陳育陞

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or旅讀中國》2020. No.105;訂閱 or旅讀中國電子版】
神話破滅!害慘百萬老人的白內障眼藥水「無效被下架」...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耿宏 的頭像
    林耿宏

    我的部落格

    林耿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